春日的淮南总是带着几分诗意的烟火气。站在大通区九龙岗历史文化街区的青石板路上,耳边传来拨浪鼓“咚咚”的声响,抬眼望去,剪纸艺人手中的红纸翻飞如蝶,烙画师用滚烫的铜笔在木板上勾勒出山川轮廓——这里不是什么博物馆,而是一场名为“非遗文创市集”的露天狂欢。怎么说呢?原本以为非遗文化总带着点“老古董”的疏离感,但亲眼看到年轻人举着烙画冰箱贴自拍打卡、孩子们追着泥老虎满街跑的时候,突然意识到:原来传统文化和乡村旅游的碰撞,可以这么鲜活。
当非遗遇见烟火气:市集的沉浸式体验
“你看这个皮雕钱包,缝线用的是失传的双针技法,针脚比机器压的还密实!”在回汉皮艺的摊位前,传承人老马一边演示一边和游客唠嗑。他手里的牛皮挂饰刻着楚汉文化的图腾,标价不过几十元,但每一道纹路都藏着淮南千年手艺的温度。对了,突然想起去年在某个古镇买的“义乌同款”纪念品,相比之下,这里的每件非遗文创都像是被注入了灵魂。
市集的魔力或许正在于此:它不是单向的“展示”,而是让游客直接参与文化生产的现场。淮南剪纸的摊位上,一位阿姨现场剪出《六姊妹》电视剧里的角色侧影,围观的人群中立刻有人惊呼:“这不是我家追的剧吗!”原本静态的非遗符号,就这样被流行文化“激活”,成了连接传统与当下的媒介。你懂的,年轻人或许记不住“非物质文化遗产”这个拗口的名词,但谁能拒绝一个会发声的泥老虎,或者印着卡通版淮南王刘安的帆布包?
展开剩余74%从“活态传承”到“年轻化表达”
“以前总觉得烙画是爷爷辈的东西,直到我在市集上看到这个。”95后游客小林指了指手机壳上烫印的寿州古城墙图案。市级非遗传承人郑红伟的摊位前,烙画冰箱贴和钥匙扣几乎被抢购一空。他坦言,最初尝试把烙画缩小成文创小件时,曾被老师傅批评“不务正业”,但市集单日卖出上百件的成绩,反而证明了年轻化改造的必要性。“现在的游客不仅要看手艺,更想带走能融入日常生活的文化符号。”
这种转型背后,藏着非遗存续的残酷现实。据统计,淮南现存37项市级以上非遗项目中,近六成面临传承人老龄化问题。而市集提供的不仅是销售渠道,更是一个让老手艺“试错”的实验场。指纹画传承人王老师傅就笑着透露,他特意把山水画改成了Q版生肖图案,“原本担心太幼稚,结果带孩子来的家长反而买得最多”。话说回来,当70岁的老匠人和00后设计师坐在同一张桌前讨论配色方案时,那种代际碰撞的火花,或许才是非遗真正“活起来”的关键。
乡村旅游的“文化造血”新模式
文旅局的数据或许更能说明问题:本次市集带动九龙岗街区客流量同比暴涨230%,周边农家乐和民宿预订量翻了两番。更意外的是,约三成游客专程为市集从长三角其他城市赶来,人均消费超过600元。这种“非遗搭台,经济唱戏”的模式,让原本依赖自然风光的乡村旅游,找到了差异化的文化支点。比如剧迷们冲着《六姊妹》取景地来打卡,结果半数以上被市集“截留”消费——你看,影视IP和传统文化一联手,产生的可是1+1>2的化学反应。
手艺人与游客的双向奔赴
“小伙子,试试用铜笔的时候手腕要悬空,像写字一样。”在烙画体验区,郑红伟手把手教游客创作简易图案。原本以为这种耗时的手工体验会劝退快节奏的年轻人,没想到预约表上密密麻麻排满了名字。来自南京的大学生小陈举着亲手烫印的“淮南”字样帆布包,兴奋地发了九宫格朋友圈:“原来非遗不是摆在玻璃柜里的古董,它完全可以很潮!”
这种互动带来的改变是双向的。皮雕传承人老马发现,年轻人对产品功能的关注点和他预想的完全不同:“他们不问工艺多复杂,反而更在意能不能装下AirPods或者身份证。”于是他的新品系列里,出现了带耳机仓卡位的卡包和可拆卸的挂绳设计。更妙的是,有位游客在购买皮雕笔记本时,顺口提议加入活页内芯设计,结果这竟成了下一季的爆款雏形。怎么说呢?当传承人放下“教育者”的姿态,游客也不再是单纯的看客,这种平等对话的状态,或许才是非遗可持续发展的底层逻辑。
藏在市集背后的乡村活化密码
夜幕降临时,市集的灯笼次第亮起,不远处农家乐的炊烟袅袅升起。游客蒋晴晴和朋友们拎着大包小包的战利品,坐在青石板台阶上翻看照片:“本来计划两小时逛完街区,结果光是学剪纸就耗了一下午。”这种由深度体验带来的停留时间延长,直接拉动了餐饮、住宿等二次消费。更深远的影响在于,市集像一根纽带,将散落在民间的文化资源串联成网——隔壁村的藤编匠人主动来洽谈合作,乡镇中学开设了非遗选修课,连本地菜市场都开始卖起了“文创蔬菜筐”。
或许有人会问:这样的市集是否只是昙花一现?但从淮南的布局来看,非遗文创市集已被纳入常态化文旅IP培育计划。文旅局负责人透露,未来将按季节推出主题市集,并开发“非遗手艺人带你去采风”的深度游产品。对了,突然想起在市集上听到的对话——有位上海游客边买香囊边念叨:“下次要带爸妈来,他们肯定喜欢这种有故事的地方。”你看,当乡村旅游从“看风景”升级为“品文化”,那些沉睡的手艺,或许真能成为乡村振兴最动人的叙事。
穿梭在市集的人群中,指尖抚过皮雕的纹路,鼻尖萦绕着香草的清冽,突然觉得非遗文化就像淮南地下绵延的煤层——它们沉寂了太久,但只要找到点燃的方式,就能释放出照亮未来的能量。那些曾被认为“过时”的老手艺,如今在乡村旅游的舞台上,正以意想不到的姿态重获新生。或许这就是文化的力量:它从不在博物馆里固守辉煌,而是走进市井烟火,在每一个惊叹的眼神里,写下新的传奇。
发布于:湖南省